家长课堂 幼小衔接常识
-
宝宝升学的一些混乱现象
- 浏览量 1412 2014-02-11
面临升学季,家长们奋力搏击,试图为孩子的未来“搏”出一条康庄大道。但这又不是一个规则清晰的搏击场,各种乱象导致原本简单的升学成为一场“摸瞎子”大赛。是学校太牛,还是家长太急?是教育资源太不均,还是评价体系太单一?宝宝升学的一些混乱现象讲给你听。
乱象一:名校崇拜,盲目跟风
为什么要进名校?家长们的原因很简单,教学质量好、环境好、升学前景好。总之就是好。
对于名校的崇拜,很多时候源于名校的牛“数据”。每年进市重点的百分比是多少,每年某某杯得奖的人数是多少,这些金光闪闪的数据和摆在橱窗里金光闪闪的奖杯以及喜报一起,让家长们心动不已,好像自己的孩子一旦踏入该校,就立即会有一个美好的前景。
而有的家长更为高要求,不仅要进名校,还要进重点班,才能算是上了双保险。
但所谓的“名校”究竟适合自己的孩子吗?校园文化与自己孩子的性格相匹配吗?为“名校”花费大量时间在路程上值不值得?这些问题家长从不考虑。“就好像世博会一样,看到哪儿排队多也就挤过去瞧一瞧,根本不关心内容如何。”一位教育界人士如此形容。
乱象二:升学中介“大发横财”
择校升学同样带动了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,这些因为升学而火热起来的教学机构横亘在家长和学校之间,担当起了类似于“中介”的角色。这下,不仅出国留学、自主招生有中介有培训,就连幼儿园、小学生升学也有“军师”出谋划策,前后打点。他们的出现,其实和各层次教育的脱节不无关系,家长们不得不寻觅课堂之外的教学,以迎合更高层次的认可。
这一广大的市场已然形成一条利益链条,唯有家长和学生被绑在其中,动弹不得。
乱象三:考的不学,学的不考
信息严重不对称是不少家长忧愁的根源,在幼儿园时,不知道小学的招生要求。上了小学,又担心不符合初中的标准。
而忧愁的根源,来自于上游学校和下游学校培养模式的脱节。示范幼儿园不搞应试教学,但名牌小学的招生门槛首先就是多项应试测试指标。小学里不教奥数,而奥数证书却是很多民办初中的敲门砖。
考的不学,学的不考,让很多家长陷入焦虑,往往到了四五年级,再将之前的教育理念统统推倒重来,恨不得孩子一个暑假就培养成数学小天才,做题小能手。
而孩子们,除了学校里的学习,还要被迫接受另外一套完全为了应试而准备的教育体系,为此奔波于各大教育机构或是民间名师的门下,早早失去了童年所应有的玩乐时间。
乱象四:各校自主招生,孩子精神分裂
A校搞面谈,B校考奥数,C校看重才艺,D校要英语会话,由于各设招生标准,不同的学校会有有不同的指标。
而家长们为了加大考中的概率,往往会“海投”孩子的简历,一个孩子要面试四五所学校的,不在少数。于是孩子们考前往往要精神分裂好长一段时间,学生进一次校门就得背一次考试圣经,还各不一样,导致学生成长体系紊乱,学习负担加重。
这样的招生方式,倒有点像大学的自主招生,可是孩子们不是大学生,也还没有经历过那么多年应试教育的浸淫,哪里吃得消啊。
乱象五:考学生还是考家长?
禁止将奥数作为入学参考,教育部发布这样的禁令已经不是一年两年了,可这一套体系却从来不乏追捧者。
从十几年前的《我加数学等于聪明》到如今的《思维训练》,奥数总能找到合适的装扮再度出场。而一项项数学竞赛的证书,也成为家长们趋之若鹜的珍宝。翻看这些竞赛题,往往让人倒抽一口冷气,别说是孩子,一般没有接触过的大人,也不一定能够答得出。
优尔沈阳学前班,让孩子具备优势的思维能力、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积极的健康心态,使孩子升入小学后具备优于同龄孩子的突出表现,成为老师和同学眼中的优秀学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