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长课堂 幼小衔接常识

  • 教育孩子,用好 8 个“工具”——《生命时报》

  • 浏览量 1703| 2017-04-17



  管教孩子,远比照顾他们吃穿难得多。比如,太严会压抑个性,太松会放纵散漫,方法错了还可能引发逆反,产生反作用。

  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杨雄说,正因如此,几乎管教孩子的每个方面都能出版一本书,指导家长如何针对不同孩子、不同情况来“量身定制”。

  不过,在众多的教育细节中,有“八个工具”是无论哪个家长都必须具备且不可替代的。优尔沈阳学前班与您一起分享这八个工具。


  父母无疑是爱孩子的,且这种爱不该被附加任何条件。

  它可以让孩子变得越来越自信,并学会爱自己和爱他人。家长要让孩子知道,无论长相美丑,功课好坏,父母对他的爱都不会改变。杨雄强调,无条件的爱不等于无约束的溺爱,溺爱更多体现的是放纵,是极不可取的。


鼓励

  鼓励应当无处不在。

  面对成绩时,要鼓励孩子继续加油,做得更好;

  面对挫折时,父母也不该忘记为孩子缓解压力,鼓劲加油,使他们产生动力,下次进步。

  在这样的反复鼓励中,孩子的自信心才能够慢慢形成。比如,孩子的一点点进步,都应该表示肯定,“今天比昨天做得好多了”;鼓励孩子面对困境时,可以说“你肯定能自己解决这个问题”;鼓励孩子更勇敢时,不妨直接跟他说,“去大胆锻炼一下不是很好吗?”


表扬

  在传统文化中,父母对孩子的认可多不会挂在口头,他们更习惯指出不足;有些家长即便知道要表扬,也常常是口头一句“还不错”而已。

  事实上,适时的表扬能帮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。杨雄说,表扬忌空洞无物,忌敷衍了事,随口而出的表扬不仅没意义,还会给孩子造成听觉疲劳。年龄小的孩子,内容越具体越好,利于他们理解受表扬的原因;大点的孩子理解力增强,可概括一些。

  此外,还要讲究表扬的节奏,比如,考试成绩不错,家长应先肯定,“这次考试有进步”;然后提出不足,“有些地方还是粗心,扣分可惜了”;最后做出鼓励,“下次细心点,咱们再接再厉”。


确认

  孩子在成长中有相当一段时间不具备分辨是非的能力,父母要在关键时刻帮他确认对错。

  这是让孩子树立正确是非观的重要一环。可以通过寓言、童话以及生活中的生动例子教育孩子,帮助他们分析,并形成自己正确的判断;平时家长更要以身作则,用行动去告诉孩子什么是对,什么是错。

  比如,在人行横道遇到红绿灯时,家长坚决做到不闯红灯,这比单纯告诉孩子“红灯停、绿灯行”有用得多。


信任

  在很多权威型家长看来,如果孩子与小朋友打架,首先应该批评的是自家孩子,这才是有素质、家教好的体现。但在很多欧美国家,家长首先会给孩子解释的机会,并选择相信他们的解释,这是亲子间的基本信任,也体现了家长对孩子人格的尊重。杨雄说,信任———这个来自西方的概念应当被更好地普及于现代中国家庭。


陪伴

  陪伴是给孩子的心理支撑,能让他们获得安全感。

  对幼小的孩子来说,这种作用更加明显。在西方,陪伴是照顾幼儿的重要方面,高质量陪需要有技巧,能够读懂孩子的心理需求,并给以恰当的回应,如此才能够帮助孩子真正建立安全感,并为孩子未来走向外部世界储备足够的心理资源。


批评

  现在的孩子早熟、脆弱,批评时重不得轻不得。

  杨雄说,前不久上海市就发生了一起孩子因无法承受父母的批评,继而跳楼自杀的惨剧。他建议,每个家长在面对孩子的错误时,都要分清场合,讲究方法。

  一般来说,批评的总原则是问清事实,有理有据,忌劈头盖脸地训斥。比如,被老师通知自家孩子犯错后,家长不应马上厉声训斥,而应先问问孩子为什么这么做,分不同情况耐心教导。

  当然,对不同年龄和性格的孩子,批评方法也要有所区别。抗挫折能力较强、比较皮的孩子,可以批评得稍微重一点;本就内向、敏感的孩子,需要语气轻一些,以免给孩子造成不良影响。要记得,批评不是为了惩罚,而是基于爱。


理解

  家长要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的内心,以及他正在做的事。

  比如,孩子遇到困难时,家长不应高高在上,一味批评,而应站在与孩子平等的角度,帮他分析原因。


  杨雄最后强调,这“八个工具”是相互联系、不可分割的,就像表扬伴随鼓励,批评需要理解,一切都基于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