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长课堂 幼小衔接常识

  • 幼小衔接究竟挑战了谁?

  • 浏览量 1740| 2013-05-22

  说道“幼小衔接”相信很多的人有种说不出的感受,因为如今的它已经变得和小升初,初升高、高升大学一样成为学生们必须要闯的一道关卡不仅是孩子本身,越来越多的父母甚至是相应的教学机构也被拉入这样的洪流中来。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才能在这根万军横过的独木桥上立足呢? 幼小衔接究竟挑战了谁?
 

  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变大,教育资源的短缺,幼升小考试”日益成为了舆论的焦点话题。日前,幼升小考试的内容、难度、录取比例总体上在不断挑战人们的经验。紧绷着人们的神经,究竟这样的背后藏着什么样的渊源呢?
 

  根据2010人口普查数据显示,超过七成适龄流动儿童在流入地公立学校就读。但在一些流动人口密集的地区,还是有很多外来务工家庭儿童无法进入公立小学就读,而“幼升小考试”成为拒绝他们入学的一个重要理由。由于家庭收入低、并且缺乏社会关系和资源,考不上公办小学的民工子女只能就读打工子弟小学。而打工子弟学校在校园环境、师资、教学质量上都相对较差,有些没有办学许可证的学校还有中途被关的风险。
 

  为了能够上公办小学,民工家长们通过各种办法来准备孩子。有些家长选择从孩子3岁起就将其送入学前班,因为学前班所学与幼升小考试内容更接近;有些家长则把5岁左右的孩子送进打工子弟小学先读完一年级,然后再去报考公办小学的一年级;而保证“中班会二十以内加减法,大班会一百以内加减法”也成了很多打工子弟园招生时的宣传。
 

  现在很多的小学教师们最看重的入学能力并不是具体的知识和技能(比如掌握了拼音字母、会做计算题),而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的学习情感。比如,专注力、持久力、合作交流、学习兴趣等等。通常,有经验的小学教师知道:孩子入小学后,会很快地掌握拼音、加减法;入学前会拼音、计算、汉字也并不能预测之后孩子的学业成就和表现。西城区的一位小学教研员这样告诉我们:“一些孩子之所以领先,是他比别人早动了一步,先学了而已。但这种先学而达到的领先,可能一个月就能被赶上。通过训练,很多学前儿童可能能够进行二十以内的加减法,甚至是一百以内的加减法。但这只是机械记忆,背后的算理,他不理解。而且这种算理,他也不可能在这个年龄段理解。”

 
  此外,小学语文、数学的基础真的就是掌握汉语拼音、加减法吗?显然不是。以数学为例,2011年颁布的《全日制小学数学课程标准》特别强调‘问题解决’,这也是很多儿童在小学数学学习中遭遇的难点。问题解决并不是具体的哪个知识点,而是分析问题、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。在学前阶段,单纯地训练幼儿进行计算并不能为“问题解决”奠定基础。同样,每天背拼音字母也不能够提升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,而“口语交际”是小学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内容。可以说,看似“小学化”的学前教育实际上并没有真的为小学教育做好准备。
 
  从长远看,“提前教授小学内容”有可能是对儿童的学习和发展做负功。尤其是一些不懂幼儿学习特点的教育机构通常以仰头背书、埋头写字、算题的方式来训练儿童。很多儿童都在重复着今天写、明天忘,哭着背、气着写,最后花了两三年的时间只是记住了——入小学后一两个月便可以掌握的内容。而宝贵的学前期中需要发展的口语表达、社会情感、人际交往等能力却被搁浅了。由于枯燥的训练和长期从事超乎自身能力的活动,很多幼儿的自信心,对于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情感都遭到了严重破坏。
 
  我们身边存在这种具有长远积极成效的学前教育吗?2012年5月,国家教育部公布了《3-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》(征求意见稿)(以下简称《指南》),所倡导的正是基于儿童发展特点和学习规律的学前教育,也是真正对儿童有积极成效的教育。比如在“数学认知”方面,《指南》重视幼儿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和兴趣,注重“日常生活”、“解决问题”、“实际操作”。 在问题解决、推理、找出关联、表征等过程中,学前儿童发展了数学能力,也为入小学后的数学打下了基础。《指南》中对数学认知的要求和小学数学新课标的要求是一致和衔接的,也是经实证证明有益于儿童长远发展的。
 
  优质的学前教育是能够保证儿童拥有更为长远的、持久的积极效果的,这样的好的情形不仅仅只是依靠我们的家庭教育,更重要的还是我们的社会教育这个大环境。只有我们的社会营造了好的教育氛围,那么我们的幼小衔接就不会变得那样的艰难了,所有的那些关于幼升小的考试也将会变得更有水平了。沈阳学前班